找到相关内容5464篇,用时6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五戒是良医--妙莲老法师讲述

    到了佛陀才学圆满,叫做无学。像弥勒菩萨虽然已到了菩萨最高的位置,但仍没有成;所以还是要学;何况我们现在是不折不扣的凡夫,那能不学呢?大家是来于五戒的,五戒要怎样来奉行呢?大家还是要在各威仪细行之中...,也就是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;更是平常所说的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。守戒就是觉悟的菩萨,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;守戒就能得解脱,不守戒就是生死的众生,守戒就是入菩萨位,不但入菩萨位,还可入位呢!所谓「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3191022.html
  • 石刻的圣迹——中国石窟寺巡礼

    为高宗、武后及其诸子开凿的另一大窟。后室正壁凿一铺九尊,南北壁满刻1.5万尊坐,窟门外侧雕二力士。造像以崇拜阿弥陀佛为主,弥勒次之,还有观音菩萨主要着通肩大衣和双领下垂大衣,菩萨多袒上身或...佛教中国化过程中,偶像意识演变的奇特现象:渴求慈爱的女性化倾向,扮靓了佛教世俗化的最后结局。这满山温温尔雅的菩萨、胁侍、飞天、供养,已经预示了如"恒河沙一样多"观音的到来。很多专家认为,麦积山石窟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42292664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八)

    入涅盘去了。   证入涅盘的人,也有两种:一种,行菩萨道(六波罗蜜),有慈悲心,由於没有方便力,一入三解脱门,便证入涅盘;另一种,菩萨闻知说,菩萨应学声闻、辟支佛道,以便度脱众生,而不是证入涅盘。有的菩萨虽懂这个道理,但没有方便力,慈悲心薄,深怕老、病、死、苦,於是用声闻、辟支之法,入三解脱门,便证入涅盘。就像人骑马,应该指挥马走,不是随马走,但不善骑马的,就随著马走了。这些菩萨也是这样,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093151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七)

     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七)   慧远问道:无漏圣法,本来不是专门适合於声闻、辟支二乘修行之法,一切菩萨都是要按地潜心圣法修行的。因为是声闻、辟支二乘专修之法,...要自讨苦吃,去修行无漏圣法,拐上九个十个弯,在六道中遭受三恶道的苦难呢?   又,声闻、辟支菩萨三乘之学,就像兔、马、象三兽渡河的比喻那样,能够一下子便由深水过河,下需要先走浅水,先走了浅水再走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093152.html
  •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

     「佛法离一相故,无决定真身;离异相故,无决定粗身(肉身)。」   不但众生所见菩萨法身虚妄不实,众生所见佛的法身虚妄不实,即使「诸佛所见之,亦从众缘和合而生,虚妄非实,毕竟性空,如同法性。」   既然法身虚妄不实,便无所谓三十二相,也无所谓修三十二相,说修三十二相,不过为了引导众生修习佛法而已。   第八章中,慧远问:《大智度论》说已断一切烦恼,又说七地菩萨得清净法身,烦恼已尽,直到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9.html
  • 论说一切有部“实有”思想对慧远之影响

    在到达菩萨层面之前,也无法做到明确和清晰,这是由法身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特征所决定的。正如慧远自己所说:   法身之运物也,不物物而兆其端,不图终而会其成。理玄于万物之表,数绝于无形无名者也。若乃语其...的确是难以驳倒的不拔之论。   此外,对于法身的除尽烦恼残留习气的问题,是应采用大乘的“一解脱”或“一无碍道”还是取说一切有部的“三十四心”或“九无碍道”,[7]慧远心里一直拿不定主意。其实,有部此...

    夏金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093349.html
  • 解脱大乘天论—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

    应弃   以智慧力知尘数  劫数兆载不可称   书疏业聚意不乱  此名智度不应弃   诸法甚深论空理  难明难了不可观   将来后进怀狐疑  此菩萨德不应弃   《本行集经·卷一》   ...所谓檀波罗蜜。乃至般若波罗蜜。是名菩萨顺性行。云何名为转性行。如我供养然灯世尊。依彼因缘。读诵则知。是名菩萨转性行。目揵连。是名菩萨四种性行《悲华经》第三大施品。告寂意菩萨。善男子。菩萨摩诃萨以本愿...

    王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293684.html
  • 龙光竺道生“慧解”考论

    然而冈为“无遍摄”故,因而又分出“通情”、“非情”之说。显然一切众生,“卵生胎生湿生化生”都是“有情之类”。   《说造像量度经解》在述及何以会有“佛母”形象时云:   菩萨被大慈力,以就世间...   “顿悟成佛”的理论的建立,还同道生对《涅磐经》的深入研究有关。  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(418年),己在建康译出法显所带回的六卷《泥洹经》,经文中多处宣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将来都有成的可能,...

    尚永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0895054.html
  • 临济宗的祖庭——海会寺

    菩萨所变的,或者他们是的化身。而这里法演所指的世间万物包括众生体性皆空,不过是在最高层次上实现万物于一体的修行者,所以从万物皆空的角度看,世间一切都是统一的,有情无情,凡夫圣众,没有区别。 ...评价。   黄龙、杨岐二宗,皆出于石霜兹明,初,黄龙之道不振,子孙世之,皆般般不减大师之数,自直净四传而至涂毒。杨岐再世而得老演,演居海会,乃得南堂三以大其门户,故今天下多杨岐之派。   “海会”...

    妙慧 周会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0095766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

    讨论,特别是轮回与解脱的主体,成为各派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,并形成了许多精致的理论。到后来的大乘佛教,在神化并崇奉菩萨的同时,也过多地对信仰作了哲学理论上的论证与发挥。为了论证现实世界的虚幻性和依持自...得以复兴,禅宗的“即心即”思想也依然盛行。禅与唯识的结合,在近代开出了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”的潮流,这种心性论强调“心力”的作用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;为近代社会变革运动的理论武器,这真是值得人们深思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25996040.html